Baidu
map
所在位置: 重庆市纪委监委 >> 专题新闻

T1043 一个乞丐都不留

来源:风正巴渝 时间:2021-09-14 16:27

一 个 乞 丐 都 不 留

——乌县乞丐问题调查报告

李中华

刘福柏就任乌县县长已经一年了。

一年来刘县长发现,乌县这个全国知名贫困县的贫困程度竟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全年的财政收入仅够半年花销;历年的欠帐已累积成一个令人头晕目眩、心惊肉跳的庞大数字,县政府的各项开支难以为继,各项改革措施也因缺钱而无法实施。“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这个县长是处处捉襟见肘、时时窘相毕露。

为了与时俱进奔小康,尽快摘除“贫困县”的帽子,刘县长决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并制定了奖励办法:凡引进一个项目者工资晋升一级,并以该项目投资总额的千分之五作为奖励。

消息一出,全县震动,党员干部,纷纷响应。一时间,街头巷尾、茶坊酒肆,人人谈招商,个个说引资;那寻门路的、找亲戚的、攀富贵的,如过江之鲫争先恐后四出奔走。在乌县人的眼中、口中、心目中,“老板”成了财神爷的代名词,“富豪”成了众人狂热追捧的明星。

当然,这其间也有提出反对意见的。在“招商引资工作会议”上,县环保局局长马听泉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招商引资工作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如果因此而污染了环境、甚至破坏了生态,那就无异于饮鸩止渴,就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凡是污染环境的企业都不应该引进。

对此,刘县长予以了义正词严的批驳。他指出,生存才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如今县政府快要维持不下去了,那么,就必须把生存和出路放在首位,其余种种都可以暂时忽略不计!这就好比一个穷人,当他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时,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填饱肚子,而不是考虑他的居住环境是否整洁、衣服是否干净!如此简单的道理难道还需要多说吗?

刘县长的精辟见解赢得了大家广泛的赞同和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各出奇招穿针引线,想方设法搭桥引渡。半年后,招商引资工作终于大见成效而且硕果累累——成功引进化工生产线三条,纺织厂两个,皮革加工厂两个,造纸厂一个,电镀厂一个……总共有三十二家企业先后在乌县安家落户。

正如刘县长所料,“招商引资”这张牌一打出来便“胡”了个大满贯,乌县的GDP排名一跃而为全省第三名,成为了全省的“改变落后面貌”的新典型;县财政的钱包前所未有地鼓了起来,一部分官员也随之富裕了。于是,省里表扬,市里表彰,鲜花、掌声、荣誉接踵而至,全国各地前来学习先进经验的参观团体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如此一来,又带动了餐饮业、旅游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的飞速发展,乌县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正如刘县长在“招商引资工作总结大会”上所说:“目前,咱们乌县的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形势大好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招商引资工作,从而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然而,就在刘县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一个令人瞠目结舌、扼腕叹息的情况出现了——乌县县城里突然涌现出大批的乞丐。大街小巷里,那些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乞丐可谓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他们个个面带菜色、有气无力,衣衫褴褛、形容憔悴。他们的出现与这座正在崛起并飞速发展的城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这座声名鹊起的城市黯然失色。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大批乞丐的出现无可辩驳地证实了一个此前一直在坊间流传的传言,那就是老百姓比以前更加贫穷了;而老百姓更加贫穷的原因有三:

一是全县又有一万多亩土地被征用。加上以前被征用的土地,全县共有百分之二十七的耕地变成了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人均十万元的征地补偿款外,再无收入来源。坐吃山空,他们很快就沦为了“贫困人口”。

二是一部分被招进工厂的农民工因直接接触工业污染源,长期遭受铅、汞、苯、砷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侵蚀,患上了各种稀奇古怪、闻所未闻的怪病。他们因丧失劳动力而被工厂辞退后,由于无钱医治和失去生活来源,也沦为了“贫困人口”。

三是那些进驻乌县的企业肆无忌惮地大量排放工业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环境,致使各类癌症、绝症呈爆发趋势。为了治病,许多人家砸锅卖铁荡尽家财,高昂的医疗费用使他们在一夜之间沦为赤贫。

大量乞丐的出现,犹如一件华丽的衣服打上了许多难看的补丁,使刘县长心里有说不出的别扭和难受。他觉得,这是对他“招商引资”英明决策的无情控诉,是往他脸上抹黑。他认为,这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在搞阴谋诡计,其目的是要把他拉下马!

为了反击这股不正之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和政策的严肃性,他决定来个“釜底抽薪”——采用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办法——虽然笨拙而费事但却行之有效——将所有的乞丐全部送出乌县,转移到别的县去。用官场的话说,这叫“甩包袱”。

然而“甩包袱”是个有损阴德、招人唾骂、费力不讨好的活儿,这需要有韧劲、有狠劲、更要有心劲,谁来做合适呢?

在召开了四次政府办公会议后,最终决定由主管民政的副县长尤华来负责实施。

刘县长把尤副县长叫到办公室,面色凝重地对他说:“小尤啊,咱们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成果能否保住就在此一举,你有信心干净、彻底、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任务吗?”

尤副县长胸有成竹满怀信心地答道:“刘县长,请您放心,我用党籍保证,坚决完成任务!一个乞丐都不留!如果完不成任务,您就撤我的职!”

“那好!党和人民都在看着你,一切都拜托了!”

尤副县长当过兵,具有极强的执行力,他果然不负众望,三天后,乌县所有的乞丐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县城里终于呈现出一派整洁靓丽、清爽怡人的可喜景色。

尤副县长以他那强悍、果断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县党员干部的赞许和尊重;而刘县长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嘉许。

不久,一纸调令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降临到刘县长的办公桌上,他因政绩卓著而升任为副市长。

新年伊始新气象,尤华副县长也因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立下汗马功劳、经刘副市长推荐而升任为乌县县长;另外,其余干部也各有升迁和奖励。

乌县终于迎来了划时代的新局面,普“县”同庆,皆大欢喜;故事到这里本应该结束了,然而不,随着尤华县长的走马上任,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那些乞丐被装进十几辆大卡车、在夜色的遮掩下被分别送到邻近的几个县后,他们并没有乖乖地听凭命运、不、没有听凭尤华县长的安排,而是悄悄地、陆续地步行返回了乌县。因为他们不愿离乡背井从此衣食无着;因为他们的“根”还在乌县;因为他们要向有关当局和那些使他们沦为乞丐的大老板们讨个说法,所以他们回来了。

县城里又出现了乞丐,而且数量与日俱增。

这一始料未及的新情况搞得尤华县长手忙脚乱寝食难安,他担忧、他焦急、他愤怒,他认为这是“政敌”们针对他这个新任县长而搞的一个下马威!他决不能容忍,更不能姑息!他要亲自出马连夜行动,他要像割除毒瘤一样将这些乞丐全部清除干净。

尤华县长是何许人?曾经是军人,现在是“诸侯”!军人之怒可以让杀声四起,“诸侯”之怒能够生杀予夺;县长的尊严不容挑战,县长的权力岂是摆设?于是他带领一彪人马——由公安、工商、城管、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公务员混编队伍——与乞丐们展开了拉锯战、游击战、持久战。一时间,县城的大街小巷里、车站码头上,不分昼夜地上演着追击与逃跑、围剿与反围剿的闹剧;喧嚣声、恐吓声、咒骂声、哀号声此起彼伏甚嚣尘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似乎并不像上一次那样顺利,虽然乞丐们被撵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但他们却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而是像幽灵一般,清除了一批又出现一批,总也剿不完灭不尽——除了被转移出去又返回来的乞丐外,由于工厂还在继续污染环境、疾病还在继续吞噬人们的健康,因此便导致了不断有人沦为赤贫的结果;于是,乌县就变成了乞丐的滋生地和大本营。

两个月后,交战双方打了个平手,谁也没有奈何谁。乞丐们像顽固的牛皮癣,仍然在乌县安营扎寨并四处游走。

然而就在这期间,出问题了!

在省报的众多记者中,有两位名叫李生和陈君的记者,他们的亲属也沦为了乞丐。血浓于水,十指连心,消息传来,李生和陈君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在放声痛哭切齿痛骂之后,他们向报社领导作了汇报,并在领导的支持下开始了行动。

李生和陈君秘密潜回乌县,他们要卧底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他们要用手中的笔为百姓们、乞丐们讨回公道。

李生和陈君进行了分工,李生乔装成乞丐,调查乞丐被驱赶的详细情况;陈君装扮成农民工,进入工厂调查工业污染源和老百姓深受其害的具体情况。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谁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李生和陈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彻底颠覆了这一古训。

一个月后,省报连续三天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了李生和陈君题为《招商引资引出祸端》、《遏制工业污染刻不容缓》、《从驱赶乞丐看个别领导的人性缺失》等文章。文章以大量翔实的事实、有力的证据、严密的逻辑剖析了老百姓沦为乞丐的原因、他们的生存现状以及个别领导人因没有政治人格、丧失政治道德、缺乏政治远见而急功近利、崇拜金钱、盲目招商引资,致使老百姓陷入灾难之中的一系列错误。

文章还指出,只要个人政绩而不管百姓死活的做法不仅是政治白痴的“脑残”行为,而且还是最大的腐败和犯罪!它对国家对社会的危害比贪官更为严重!更让老百姓痛恨!如果仅仅只用“渎职”二字来定义这种行为那就太轻描淡写了。因为民众是“社会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动摇了,那么“社会大厦”就会变成“危房”,而住在大厦里的每一个“房客”都将面临“大厦将倾”的危险!我们不能让全体“房客”来为“政治白痴”的“脑残”行为买单!更不能任其逍遥法外继续危害“基石”!

一石激起千层浪,李、陈二人的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引起了省、市乃至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很快,由中央派出的巡视组来到到乌县。他们广泛地听取民众的声音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调阅了大量的文件和材料,认真、仔细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过程和危害的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客观的、令人信服的结果——盲目地招商引资是其引发各种矛盾的罪魁祸首;个别领导在搞出纰漏后不是想办法妥善解决问题消除矛盾,而是采用“甩包袱”这种近乎无赖的做法,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应当严厉追究个别领导的责任,大力整治工业污染问题,切实做好受害农民工和村民的安置、安抚工作,解决乞丐们的生活和去向问题……

每一位政治上成熟的领导人都深深地明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道理。因此很快,解决乌县问题的批示下来了:

一、撤消尤华同志党内外的一切职务,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

二、责令各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对受害农民工和村民予以赔偿和安置。不得拖欠、推诿和赖帐。

三、责令各企业对工业污染问题进行整改,凡是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清理退出乌县。

四、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拨出专款,妥善安置乞丐,解决他们的衣、食、住、医等问题,做到“一个乞丐都不留”。

五、撤消刘福柏同志副市长的职务,重新任命为乌县县长;另外,任命原县环保局局长马听泉为副县长。

三个月后,上级的批示全部得以落实。

乌县的局势就像一副打乱了的麻将,只得重新洗牌——三十二家企业清退了二十五家,只剩七家;尤华走了,刘福柏回来了,马听泉提升了,乞丐没有了;医院空前繁忙,丧葬业空前繁荣,县财政空前贫穷。老百姓终于重获雨露阳光,缓过来了。

乌县的历史进程在经过一番折腾后又回到了原点。故事到这里本应该结束了,然而不,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后头……

投稿人:李中华



纪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