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所在位置: 重庆市纪委监委 >> 专题新闻

T1016一条短信的警示

来源:风正巴渝 时间:2021-06-25 11:25

突收短信扰心安,遍寻主人现迷茫。一天,A老师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内容显示“缴费充值金额500元”。A老师一脸懵:谁会给自己手机充值?于是打听了家人,都说没有为自己充值过。又回拨了手机短信来源号码,但该号码始终处于语音播放状态。再打通手机通讯运营公司客服热线电话,客服人员答复:“不能查到手机充值来源具体人信息。”此时,一个强烈的意念在A老师心中升起:“不是自己的,一分也不要”“作为党员,应当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洁教育的谆谆教诲”。

师生齐心找良策,育人育己敲警钟。第二天,A老师秉持“不是自己的,一分也不要”的理念,思考如何进行后续处理,努力找到为自己电话充值的那位神秘人员。A老师咨询了律师,律师说:“手机充值可以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所以查不到充值具体人,也属于正常现象。”

为了能够找到更多的有用信息,同时结合该事件为其他同志作一个廉洁提醒,A老师在同事群里发起了“查找手机充值主人”的大讨论。

有人认为,基于无家人等周围人做过此种行为,作为老师,联系比较多的就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可以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方面去寻找相关有用的信息。

有人建议,针对问题,可以从近段时间与A老师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方面做一个梳理,去找到相关有用的信息,列出“嫌疑”名单。

有人提议,向“嫌疑”名单中的学生或学生家长做一次“教育部师德红线十条”主题教育的手机短信互动活动,观察“嫌疑”名单中的学生或学生家长的反应情况,从中再筛查出“重大嫌疑者”信息。

有人提出,如果不能找到手机充值主人,就上交到A老师单位财务部门并向单位纪委报备。同时,在A老师的班上可以开展一次“廉洁自律教育”主题班会,广泛宣传师德师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如何处理手机充值之事做一个宣告,让师生们牢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营造良好的学风生态。

在大讨论中,大家纷纷查询了自己的手机充值有无异常情况。有人提醒,老师与学生或学生家长保持适当距离很重要。提醒与学生谈话,一定要在办公室,与异性学生的话,一定要把大门敞开,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

欲擒故纵作探兵,廉洁短信显奇效。第三天,A老师受到同事大讨论的启发,对近段时间比较高频率联系的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了梳理,找到了一个“重大嫌疑者”。于是A老师就想着这个“重大嫌疑者”会不会在近期再次联系自己,着急地等候着。第四天,果然不出A老师所料,正是那个“重大嫌疑者”又打来电话,为了更好的掌握主动权,A老师暂时没有接通电话,两小时后,A老师通过微信给这位“重大嫌疑者”发去一条信息:“抱歉!没有及时接听您的电话。有事吗?顺便广宣一下:我们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结合红色廉政文化,重点宣讲红色革命历史和廉政文化等内容,突出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重要法规文件,并联系结合案例《关于四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典型问题的通报》开展警示教育,强化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底线,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惩戒防线。”A老师等待着回复信息......

廉洁文化共营造,完璧归赵立做到。第五天,A老师终于等来了自己所期待的回复信息:“抱歉!给您带来了困扰!我的本意是想到孩子与您相伴几年,您对孩子的成长和关心额外付出了很多,我也经常打电话向您咨询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您打扰不少,只是为了表示感谢,并无他意,但却给您带来困扰,深表歉意!”。收到信息后,A老师可以基本确定“重大嫌疑者”大概率就是那位神秘的手机充值人,因此A老师明确告知这位“重大嫌疑者”:“不是我的,一分也不要;作为老师,应当时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记在心中。”同时,A老师通过微信足额返还给那位为自己手机充值的神秘人员。

抗毒路上无特效,免疫能力当自强。通过处理一条短信,A老师自省认为:“从教为师,创造了价值,强壮了灵魂,这叫营养;不义之财,败坏了风气,侵蚀了思想,那叫病毒。一条短信警示自己:‘抗毒’永远在路上。”


投稿人:余道澄



纪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

Baidu
map
Baidu
map